导读5月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
《意见》共有9部分35条,并在第一项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意见》是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突出体现了战略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专家解读:严守红线,“去黑存绿”
1底线思维:红线管控是禁区
“总的来看,这些目标基本上‘跳一跳才够得着’。换言之,这些目标设定得相对比较高,但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完成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分析说。
“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有一定经济增长目标,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也指出,《意见》提出的生态保护目标既立足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这有利于发挥好目标的导向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低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红线就是禁区。”李佐军说,红线管控制度相当于生态保护的“负面清单”,能够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灰色地带”和“潜规则”,避免出现政策落不了地、措施做不到位等问题。
2新增长点: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要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绿色发展制度。”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就要改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全方位整合现有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集聚、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的联动体系,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绿色产业如何才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这需要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来促进绿色低碳环保发展方式的形成,包括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产业布局以及资源环境的合理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则表示,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政府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目前政府审批环节太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要通过简政放权为绿色产业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3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法治化轨道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这就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通盘考虑,解决发展和环境问题。
常纪文说,“如果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那么就要通过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这个制度,倒逼他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可以运用行政执法、司法等法律手段,制约违法排污企业。生态补偿制度将对目前京津冀等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要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常纪文说。
4公众参与: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环境恶化、雾霾来袭,需要大家主动迎战。从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垃圾分类投放,餐后打包剩余食物……这些小小的行动聚合起来,就会减少污染。
生活方式绿色化”将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指南,这也是《意见》中一大亮点,要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履行社会人应尽的环境责任。抱怨、着急,不如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敢于向违法排污和浪费资源说“不”。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兼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可以随时拨打热线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尽一份公民环保之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马勇说,政府部门要以“壮士断腕”之势强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对企业而言,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减少污染排放尤为重要。对于公众,从小事做起、点滴做起,尽我所能减少源污染同样不可或缺。
五部委权威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1《意见》总体脉络是什么?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意见》总体脉络概括起来就是“五位一体”、“五个坚持”、“四项任务”、“四项保障机制”。详见下图:
图片来源:中国环境报,制图:张楠
2城镇化发展走向何方?
图片来源:中国环境报,制图:陈琛 高楠 刘伟龙
《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其中,明确提出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对此,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指出,目前14个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再扩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至少有三重意义:
一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一个时期以来,城镇化加快发展,但城镇化质量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规模、城市建设的低效外延扩张,缺乏一种压力最终导致转型发展动力不够。城市开发边界明确下来,会成为城镇化转型发展的一个新动力。
二是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城市外延扩张确实占用了大量土地,中国的国情是可耕地不多,城市所在区域大多数又是平原地区,所以城市的扩张占用的大量土地一半以上是耕地。
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保护耕地,首先得控制建设用地。但是基础设施也要保障,所以重点还是要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扩张。通过这个方式来促进集约节约用地,促进保护耕地。
三是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尽可能守住山水自然、自然生态的自然本底,把城市放在大自然当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去年7月国土资源部会同住建部挑选了14个最大城市,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进行了首期试验,经过近一年工作,目前有一些原则已经明确,一些方法也已经确定,有了初步成果。
董祚继在介绍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工作推广经验时指出:
第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要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适宜建设的上限,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基础。
第二,坚持节约优先。现在城市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即使有潜力也得从紧划定边界。
第三,坚持保护优先。如果这个区域优质耕地比较集中,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集中分布,这个区域的城市边界就要划得更严一点。
第四,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我们除了从严还要科学,通过边界科学划定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第五,我们毕竟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所以还要做好和现行规划的衔接。
3能否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图片来源:中国环境报,制图:张楠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指出,有5个环节十分重要。
第一,要保证生态保护红线能落地。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要越细越好,能到乡镇更好,落到1∶50000的图上最好,甚至可以用矢量图实施有效管控,哪些越过了红线,哪些没有,一看就一清二楚。
第二,要制定负面清单。在红线划定的区域里要严格管控,明确哪些方面的活动不允许做。不同的功能区里限定对象、限定要求不同,有些活动即使允许开展,也应该设定一定的限度。
第三,明确责任。对于红线的管控,中央部委有责任,各级政府、省、市、县甚至到乡镇都要有相应的管理管控责任要求。套用一句国际上的话,就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第四,建立有效的管控平台。现在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支持下,正在搭建一个生态红线管控平台,“天地一体化”,卫星在天上监测,地面上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哪些行为越了红线,造成了破坏。
第五,严格责任,奖惩分明。财政部门设定了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投入几百亿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受补偿区域有责任把这个区域保护好,不能一边拿着国家补偿,一边大肆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对补偿到位,但却没有保护到位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4财税政策怎么变?
图片来源:中国环境报,制图:张楠
财政部经建司副司长孙志表示,财政部将通过资金政策、税收政策及推进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
首先,突出财政资金支持重点。重点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的“以奖促治”,把资金集中于突出的环境问题。继续强化对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等,加快矿山环境治理。继续强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的引导,和发改委等部门一起推进节能减排的综合示范,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等。同时,财政部也将保障好环境保护部的生态红线划定等管理工作。
其次,进一步完善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的费改税,将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做好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工作。同时,在实施好煤炭、天然气、石油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的范围。财政部将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不断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稳步扩大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起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机制。同时,将积极推进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5怎样理解“绿色化”?
“绿色化”在《意见》中被频频提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表示,“绿色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抓手,“绿色化”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来改造国民经济存量、构建增量,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我国传统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等,形象地说是“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绿色化”就是要“去黑存绿”,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五化协同”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化”至少要在5个方面取得成效,即绿色布局、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思想,最终实现绿色共享,让生态文明的绿色成果惠及全体民众。详见